1.排骨和脊骨或者筒子骨稍微泡一下水,出去血水。姜拍松或者切片。藕去皮,切滚刀,撒上少许盐,翻几下盐均匀裹住稍微腌一下。排骨和脊骨加水,姜片,大火煮开水,用密网捞子捞走煮出的黑沫子,转小火煮半小时。
2.排骨煮到四五分熟,就可以下藕一起煨,试试汤咸淡,加盐调味,小火继续煨2-2.5小时。吃的时候可以加点胡椒和鸡精调味。
4.煨汤要一次性放足水,切忌中途加冷水,实在是需要加水,就加开水。因为冷水会让滚汤里的肉和油遇冷收缩凝结失去好口感。小火慢煨是火候的关键,每种食材下锅和煨制的时间不一。筒子骨最先下,煨一阵就下排骨且一定是上好正点的直排,排骨好熟易烂,所以藕很快要一起下到汤里去煨,否则肉烂了藕还没煨粉。排骨最好是煨到肉既脱骨来又没有垮掉,藕要煨到边缘仍然清晰但芯子又煨透了,咬一口没有任何脆生的感觉,因此下藕的时间比较关键哦,一般来说排骨煨了半小时后下藕比较合适。一大铫子汤总能吃个两三天,如果一次性调味,每次吃不完再热味道都会加重,所以不如每次吃的时候再用胡椒和一点点鸡精调味,剩在铫子里的汤只有盐味。吃不完的汤晚上要烧开自然冷却防止变味。
5.再来说一下如何区分粉藕和脆藕。武汉人喜欢吃蔡甸的藕,粉甜糯软。一般人煨汤都喜欢吃粉藕,可我姨父和妹妹则是家里的“另类”,偏爱脆藕。一开始我以为买藕要靠运气,是粉是脆等藕煨好了才知道。脆藕是梢子,粉藕是中间的几节。
6.长长细细的藕梢子和短短圆圆的侧枝小藕节,是正在生长中的藕,水分多,口感甜嫩且脆,适合做凉拌藕片,清炒藕片,炒藕丁,藕夹等等菜肴。主干中间的藕节圆中带扁又肥又长又粗壮,淀粉含量高,适合做煨汤,口感绵甜软糯粉润。尤其是冬天干塘后挖出的藕,粉极了。
7.买藕还要挑牙白色略带粉色的(新鲜的标志),不能买砖红色。但再好的品种,一旦不新鲜了也变砖红了,怎么煨都煨不粉的。如果藕撞伤了,伤口氧化变成红褐色甚至黑色锈斑,也是不新鲜的标志之一。我妈还说,粉藕的横切面看,几个孔是瘪瘪的不是正圆,这是她的经验。我煨汤喜欢留着黑黑的藕节,因为中医里讲究藕节是止血散瘀的,冬天干燥孩子容易出鼻血,吃藕节有凉血止血的作用。
8.武汉人都用铫子煨汤,在美国我没有买到铫子,就用同样热容量大保温好的铸铁珐琅锅代替,效果也很好,但肯定不如铫子。妈妈说铫子要养,不能用力擦洗,不能用有香味的洗洁精清洗,只能用热水冲洗干净。这么一来,年复一年,砂铫子的砂孔里积满汤里的油脂,清水下去会飘起一层油花子。因此铫子越老,煨出来的汤味道越好,就跟老紫砂茶壶泡茶好喝是一个道理。 另外,铫子特别容易破,所以舀汤的时候不要用力刮铫子底和壁。中国瓷器制作如此发达,武汉人还在用最古老最原始的粗陶煨汤,想必是经过几千年的比较,铫子实在是太好用了而没有被历史淘汰,一直留下来了。
9.脍炙人口的煨汤醇香浓郁、鲜味隽永;汤稠料烂,入口即化;原汁原味,味养兼备。武汉人家家户户爱用砂铫子煨汤,老辈们还喜欢在门口生个煤炉子来煨,确保煨汤的火候能掌握得恰到好处。砂铫子如同紫砂茶壶一样,厚厚的壁里有许多细小气泡,一个大罐子拎起来是轻飘飘的。铫子具有热容量大,传热均匀,导热较慢,保温效果好等突出特性,对帮助煨汤掌握好火候至关重要。煨这种工艺是指将经过炸、或煸、炒、焯水等初步熟处理后的原料,掺入汤汁用旺火烧沸,撇去浮沫,放入调味品加盖用微火长时间慢烧成熟的烹调方法。煨汤火候注重大火煮沸,然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,时间通常在2-3小时以上。煨汤在火候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原料中风味物质的溶出、形成和丰富,有利于风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,故有“陈年瓦罐味,百年铫子汤”之说。
10.煨汤的材料选择余地很大,猪,牛,羊的各个部位;鸡,鸭,鸽子,甲鱼等等都可以当主料,配菜(武汉话叫“勾头”)可以是藕,萝卜,海带,冬瓜,山药,瓠子,花生,黄豆,粉条等等。武汉人最喜欢的就是排骨煨藕汤,汤头鲜美甘淳浓厚,排骨酥烂肉脱骨,莲藕绵甜软糯粉润。特别是入冬后的藕煨出来的汤,汤头有回甜,美妙得让人的魂魄随着带有藕香肉香的腾腾热气逍遥云中了。